尚未提供-推薦文章
IG是相當多年輕消費者,甚至是品牌轉移社群行銷平台選擇,在開啟企業帳號後針對商業應用功能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社群電商這一塊,甚至可能改變目前企業都是以Facebook做為社群電商導流此習慣。
對企業來說,IG不像Facebook可以直接以轉貼連結方式貼文或是於內容當中放入導購連結,讓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多數企業覺得會偏向於「經營社群關係」而缺乏實際銷效益而興趣缺缺。但事實上IG從先前就已經結合Facebook商店及商品標籤功能,提供品牌可以直接於圖片上標籤商品。當消費者瀏覽到有標籤商品之內容,只要點擊圖片上標籤就可以直接連結到商品介紹,目前也已經有IKEA Taiwan、PAZZO等品牌帳號開始使用此功能。
不單單開放商品標籤連結功能,讓品牌可以在對粉絲展示商品同時引導對商品有興趣之受眾了解商品細節,達成社群電商最後一哩路,IG近期更進一步將「商店」此標籤放置到搜尋功能當中,讓用戶可以直接點擊瀏覽商品,提高IG平台社群電商曝光能見度。
社群電商也並非只有IG在推廣執行,Facebook的Marketplace也屬於一種社群電商模式,由於可以連結社團甚至是個人帳號就能發布,加上整合臉書一直以來極力推廣的「適地性行銷」機制,更放大用戶使用頻次。
IG商品標籤功能基本上跟Facebook粉絲專頁既有商店功能其實相同,但比起臉書本身並非以照片為優先平台,透過IG發展社群電商對於某些特別強調商品造型、風格或情境之產品來說具有一定優勢。
但這也並非就表示Facebook不適合用來進行社群電商,除了既有導流方式外,想透過臉書放大社群電商效益,企業又應該如何進行?分別依據兩個主流社群平台來探討,社群電商應該如何進行,才能讓效益更放大。
可以透過風格或情境誘發購買,以Instagram為主。
IG本身其實就是以視覺為主平台,因此如果商品本身無法透過照片優化整體情境或具有設計感,那其實未必透過IG發展社群電商。特別是如果並非單單只是希望對粉絲曝光,而是希望透過「商店」等功能區塊或是IG用戶本身就相當重度使用之hashtag功能觸及潛在消費者,那麼當品牌所發布照片是跟其他競品擺在一起時,能否吸引用戶點擊就相當重要。
簡單分析IG平台特性,就像是用戶在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百貨公司逛街,每個專櫃圍了吸引消費者注意無不用心規劃櫥窗或專櫃擺設;當行銷人員希望在IG發展社群電商,並因此產生更多商品能見度甚至轉換率,商品介紹頁的照片可以簡單直接用上單色背景去背照,但貼文一定要以使用情境呈現。
尤其IG平台本身設計文字並沒有特別突顯,因此最好還要能夠透過圖片就讓受眾理解想表達什麼,如此才能真正發揮社群行銷效果。
分析平台本身特性,事實上IG並不適合必須要針對商品做詳細說明才能誘發消費者購買之商品發展社群電商;反而是一些以情感訴求為主,或者可以透過情境展現優勢的產品,可能於IG更能產生導購價值。
Facebook商品標籤能放大能見度,使用彈性也更大。
那麼如果商品本身需要更多溝通才能讓消費者放大購買機率呢?或許FB會是更適合發展社群電商管道。
比起IG,其實Facebook商店功能跟商品標籤發展更早,只是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多數企業都沒有使用習慣。臉書商品標籤功能不單單侷限於圖片貼文,就如同平台本身以多素材呈現為主──近幾年更聚焦推廣影片功能──任何粉絲專頁貼文都可以加入商品標籤,貼文也會因為加入標籤多增加商品簡單說明,放大整體能見度。
因此,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行銷人員不單單可以於平時商品推廣貼文當中置入標籤,如果平時就有進行內容行銷,這些外部連結內容分享到粉絲專頁時都可以置入商品,透過內容行銷優化社群電商效果。相同概念,假設有一則時事新聞對商品銷售存在推力,也可以透過相同模式曝光商品,讓受眾在接收訊息被影響同時可以直接連結到商品,讓購買流程更加流暢。
雖然近幾年臉書行銷紅利逐漸降低後,行銷人員紛紛都認為IG才會是下一個主力平台,但如果切入社群平台目的還是希望發展社群電商,那麼思考清楚產品應該在哪個平台才能產生最大化行銷效果,才是最正確執行思考方式,而非看IG比較有話題性就紛紛湧入。
撰文者/銀河數位行銷領航員
(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全篇圖文由銀河互動網路《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授權刊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